1、五子登科本为中国民间谚语,最初来源于民间故事,话说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为他赋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三字经》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来歌颂他,教导儿童要好好念书,父亲也要教子有方。
2、窦燕山,原名窦禹钧,因他居住在燕山(北京),故称窦燕山。
3、窦燕山出身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但他最初为人心术不正,专用大斗进,小称卖,费尽心机坑蒙拐骗,以势压人。贫民百姓痛恨他的为富不仁,却没有力量主持公道。窦燕山昧良心、灭天理的行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岁了还膝下无子。
4、图片来源于网络
5、在一个夜晚,他做梦。梦到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品行不端,恶名已经被天帝知道。以后你命中无子,并且短寿。你要赶快悔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于劳苦大众,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窦燕山醒来,历历在目,于是决定重新做人。
6、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语的人,窦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查看更多
7、考进士,中状元,是帝制时代读书人的共同理想。不过,那时的科举,录取率很低,古代科举考试,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得了的真是凤毛麟角。而在这残酷的淘汰比拼方式下,五代末、宋朝初的窦禹钧一家,五个儿子却全部考中进士,后来个个身居要职,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8、“教子以义方”
9、窦禹钧,蓟州渔阳(今天津蓟县)人,排行老十,有窦燕山、窦十郎之称,以家教有方闻名于世。
10、那么,窦禹钧教子有什么超乎常人的法门呢?
11、对窦家情况记录得较为详细的,是范仲淹的《窦谏议录》,他在文中传述了窦禹钧的一生,然而在教育方法上,除了说他曾建一座书院,聚书数千卷,邀请老师为孩子们授课外,并无其他特别的教子方法。一个儿子们全部考上进士的家庭,难道仅仅就是建几间书房、置几册书籍、请几个教师就能轻易实现吗?这样的条件,经济稍为宽裕的家庭都不难做到,那为什么别人家没有一门一门出进士呢?让人疑虑。
12、倒是“长乐老”冯道,有感于窦禹钧教子,写了一首《赠窦十》,为我们提供了信息,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教子以义方”,一语道破天机。的确,窦禹钧教子,重在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言行,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
13、为富亦仁,为富亦义
14、据范仲淹《窦谏议录》记载,窦禹钧富甲一方,却为富亦仁,为富亦义。有个仆人,利用工作便利,盗用了窦家一大笔钱,担心发觉后无颜以对,便写了个凭证,系在自己女儿手臂上,凭证上写道:“永卖此女,与本宅偿所负钱。”然后,远走他乡。窦禹钧发现后,立即烧掉了凭证,收养了这个可怜的女孩,将她抚养成人后,自贴嫁妆,送她出嫁。仆人听说窦家主人如此大义,赶紧回来谢罪。窦禹钧原谅了他,对前事也不再提及。
15、次元宵节晚上,窦禹钧去延庆寺进香,在后殿台阶边拾到一个装有银二百两、金三十两的包裹,这可是一笔巨款。他深知失主会心急如焚,第二天很早便又去了延庆寺,等候失主前来认领。果然,不久就有一人一边哭泣,一边找寻。原来,失主昨晚酒醉了,把巨款遗失在庙里。此人父亲犯了大罪,这笔款项是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筹借来为父亲赎罪的“买命钱”,如果丢失,父亲当性命不保。窦禹钧非常同情失主的遭遇,不仅归还了巨款,另外还馈赠他金钱若干。
16、仗义疏财,资助寒士
17、窦禹钧为人宽厚,仗义疏财,亲朋戚友中有人去世,因贫不能治丧的,他常常主动出钱,由他出钱办丧事的死者,多达27人;有女儿到出嫁年龄而办不起嫁妆的人家,他慷慨解囊,由他置办嫁妆出嫁的女孩,多达28人;亲友故旧中的贫困家庭,他主动借钱给他们做生意,发家致富,他接济的人家,不可胜数。
18、他虽富有,但非常节俭,家里没什么金玉饰物,妻儿也是粗布衣服。他建的学院,四方寒士皆可来学,凡有志于学者,他提供资助,到他这里来学习过的寒士,成才显贵者很多。
19、后来,到窦家看望他,表达谢意的学生络绎不绝。窦禹钧死后,有些得到过他帮助的人,甚至为他守孝三年。
20、好家风造就良家子
21、窦禹钧用他的言行践行着一个士大夫的道德操守,履行着一个父亲的责任,在孩子们的心里撒下善良正义的种子。儿子们不仅学业优异,而且个个在朝任要职,显赫一时。然而,不管儿子们官有多大,在父母堂前,那都是规规矩矩的。
22、长子窦仪曾任工部尚书,次子窦俨任侍郎,三子窦侃任起居舍人,四子窦偁任参知政事,五子窦僖任左补阙。窦家闻名一方,文人来往,学者穿梭,谈笑有鸿儒。每每家里来客,窦老太爷堂屋一坐,那一尚书、二侍郎、三起居、四参政、五补阙,都恭恭敬敬,侍立在侧,家风严谨,观者肃然,好一派世家风范。
23、为富不仁者,必生纨绔子;为官不义者,必有“高衙内”。很多书读得好的孩子,不完全是靠死记硬背,或者别的什么科学方法,更多的在于读书之外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感染。
24、良好的家风,能造就良家子,尤其是在北宋那种崇文抑武的世风之下,文章渗透出来的淳朴之风,可能比通篇“子曰诗云”更受考官们的欢迎,一门进士,恐怕就是良好家风浸染的结果。
25、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6、...查看更多
27、《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也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三字经》中,出现过众多的历史名人,他们都有着独特且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传奇故事,发人深省,让我们获益颇丰!下面我们便来看一看古代那位教育出”五龙“的传奇父亲——窦燕山的故事。
28、窦燕山本名窦禹钧,是五代后周时期的大臣,藏书家,以词学著名于当世!他是《三字经》中出现的第二位人物。《三字经》中原句是这样写到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意思是说,窦燕山对孩子教育有方,五个孩子都成了当时名扬四海,有功社稷的人物。那么窦燕山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儿子们又都成为了怎样的人呢?他又是怎样教育有方的呢?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29、窦禹钧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为人非常孝顺,曾立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他也确确实实这么做了。窦禹钧虽是朝中重臣,但非常简朴,家无奢华之物,而且热衷教育,值得称道的是,他并非单单针对自己的子女,而是对广大的寒门学子。兴办学校,曾于宅南建有“义塾”十楹,聚书万卷,存与“义塾”内,用以讲学,供生员阅读使用,又延请名儒学者以教远近学生,凡四方孤寒之士,贫士不能入学者,听其自由出入,并提供衣食。深受百姓爱戴。
30、窦禹钧的五个儿子聪颖早慧,文行并优,被当时的人赞为“窦氏五龙”。
31、长子窦仪,在后汉时,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周时,官至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北宋时,任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病逝于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后宋太祖追赠他为右仆射。
32、次子窦俨,曾任多朝史官,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官拜礼部侍郎,著有《周正乐》。
33、三子窦侃,在后周官至起居郎。
34、四子窦偁,为人刚直不阿,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拜为兵部郎中,曾力主“休兵牧马,以徐图之”,阻拦宋太宗北征,被采纳,授予枢密直学士。后充职左谏议大夫,任参知政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病逝。宋太宗亲临吊唁,赠工部尚书。
35、五子窦僖,在北宋任左补阕,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
36、说到他的教育方法,我觉得这四个字概括再适合不过了——“以身作则”。窦禹钧家教很严,但一味的严格肯定是教不出真才的,窦家五子都能有所成就肯定是离不开父亲的言传身教。而窦禹钧确实给自己的孩子做了一个好榜样,为人乐善好施,不贪图富贵,重视学习教育,正是他自己这样以身作则,才成就了之后的“五龙”。
37、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育虽然离不开学校的教师,但最重要的教育还是来自父母!正所谓”正人要先正己“,行克己利人之举,何患后辈有不良行为?光说不练假把式,当知“言教为后,身教为先”。学会以身作则,必成就子孙后代。
38、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39、...查看更多
40、《三字经》中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并形成了“五子登科”的成语,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联袂获取功名、拥有大富大贵锦绣前程的理想。
【#五子登科#】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