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看到,点缀在“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优美山水里的乡村学校,每所学校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优。近年来,武陵源区打造“精品化”的小规模农村校,城里乡里学校一个样在这里基本变为现实。2016年,武陵源区被湖南省委、省政府认定为“教育强区”;今年又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小规模校的‘精品化’,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之路。”武陵源区教育局局长肖忠义说。
硬件建设精品化——
城乡孩子同等待遇
近5年,武陵源区投入4亿多元,新建校舍3万多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2万多平方米,建成农村教师周转房179套,新修体育运动场6个。“现在全区12所学校,每所学校都有塑胶跑道、电气化食堂、完备的功能室,每间教室都有多媒体。”肖忠义告诉记者。
天子山镇中心学校位于武陵源区西北部,是该区最为偏远的农村学校。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只有160名学生、60多名幼儿就读。自2010年至今,该校在校园提质改造靓化的过程中投入资金近千万元。
记者走进校园看到,“小青瓦、浅灰墙、坡屋面、转角楼、高挑檐、七子挑”的土家族传统建筑掩映在绿树林中,格外亮眼;校园内樟树滴翠,绿树成荫,长廊如画,充满了人文气息,渗透着文化底蕴;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嬉戏,笑脸如花……
在武陵源区,让记者感叹最有价值的改变,还是大山里的孩子享受到不逊色于城里孩子的条件。
武陵源区二中校长赵顺岗说:“学校录播室、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等功能室齐全,学生宿舍里24小时都有热水供应,学校条件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城里学校……”
学校文化个性化——
“一校一品”提内涵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地处森林公园内,与著名景点黄石寨相望,近看是学校,远看像一幅山水画,学校把“绿色环保”作为校园文化主题。
走进学校,只见走廊上、教室内、食堂里,到处都是学生的“绿色”作品,每个教室旁边还都有一个植物区。植物区的植物都是学生们从家里带的。除此之外,每个班还认领了学校的一课树和一块草地并负责养护。
校长孙卫东说,学校让学生自主管理植物,认领树木、草地只是学校坚持开展的生态教育十大主题活动中的一部分。“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办绿色手抄报、成立‘环保小卫士’监督队、开展垃圾分类与处理等环保活动,让生态和环保理念融入教育教学。”
像这样有鲜明特色校园文化的,在武陵源区每所学校都如此。肖忠义说:“乡村学校大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校园文化对提升学校内涵、丰富学校底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学校要有竞争力,必须挖掘其独特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武陵源区借助学校建设、课程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挖掘与继承、主题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开展五大平台,以土家族文化为总基调,推动“一校一品”建设,让每一所乡村学校都开出了“文化”之花。
天子山镇中心学校以课堂为载体,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学习打围鼓、吹唢呐、纳袜底、做刺绣、剪窗花,让学生“穿民装、跳民舞、唱民歌、奏民乐、习民俗”。如今走进该校,校园里书声琅琅、鼓点铿锵、乐声悠扬。
青年教师进乡村——
保障教育第一生产力
“我们学校中青年教师占了一多半,工作推动起来比以前容易得多。”天子山小学校长熊朝信介绍,该校海拔高、离城区远,“要是放在以往,一般外地和年轻教师都不愿意来,来了也待不住。”
近5年来,武陵源区通过公开招聘、申报特岗计划、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等多种途径,努力补齐农村师资短板。
“莫看我们是农村学校,我们的微视频作品《不一样的你》还获得过省里的大奖呢!”协合乡中心学校教导主任邓四清告诉记者,“2012年分来一名音乐特岗教师,很优秀,现在学校排个节目或参加区里的比赛都不怕了。”
“2015年暑假,我们让所有想调动的教师都递交报告,结果只收到13份申请,我们批准了11人。”当问到有什么秘诀让这些年轻教师甘愿扎根农村学校时,肖忠义笑得很灿烂,说了三个“留人”。
事业留人。武陵源区大胆任用年轻教师,只要工作出色就委以重任,让他们有奔头。近5年,武陵源区教育系统提拔任用学校中层及以上的领导干部中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达80%以上。条件留人。该区建了179套周转房,改善了教师办公条件,保证农村教师有“三个一”:一套周转房、一个独立的办公空间、一台电脑。待遇留人。武陵源区落实农村教师人才津贴和乡镇工作补贴,每月比城区教师多500元;去年,区财政给教师预算年终绩效奖金人均6000元,今年增加到1万元。
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扎根农村,武陵源区教育教学质量在城乡整体上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局面。“教师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为农村学校留住了教师,就保住了农村教育质量。”肖忠义说。(本报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周良勇 王振亚)